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。每个人的一生无不是一个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强的积累过程、成长过程。但问题是,有人在积累、成长中渐渐成为某个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山奇峰;而有人却永远是一堆黄土。
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?
决定人生高度的因素很多,从客观方面说,有时代机遇、社会环境、家庭背景、教育水平,等等,从主观方面说,有性格天赋、价值取向、创造能力、职业选择,等等。但从系统哲学的角度来看,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一个更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结构。系统哲学认为,关于事物发展进化的规律不只是量变质变规律——即事物的质变是由量的变化引起的;还有一个更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规律,即结构质变规律——即事物的质变是由结构的变化引起的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,石墨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改变其分子结构,从而由黑色的石墨变成璀璨的钻石。
人生的成长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质变的过程,而这一质变过程也同样遵循着结构质变规律。一个人将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什么样的结构之上——包括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,将决定其人生达到怎样的高度。正如建设一座高塔既需要选好基地、打好基础——寻求最优的外在结构,如果把一座高塔建立在沙滩上,不仅无法成为登高望远的标志性建筑,而且也极容易倒掉;同时,建一座高塔还需要坚固的框架——即最合适的内在结构,否则是立不起来的。
外在结构的建立关键在于选位、定位、占位、固位。即在宏观、中观、微观的生存系统中,为自己确立最合适、最有利的人生定位和社会关系;并通过正确的策略和不懈的奋斗实现占位、固位,不断优化这种外在结构。
内在结构的建立关键在于为自己的人格、智力、能力、知识寻求最优化的结构——核心是思维方式或思维结构,并将这种结构的建立和优化作为一个永续的过程。在此前提下,方能实现人生向着新的高度不断叠加、不断超越。正如建设者要建筑一座大厦要先立框架,一个人要想构筑一座生命大厦也必须先立框架。因而,尽早为自己构建一个优化的内在框架,同样至关重要。
一个人如何为生命建立最优化的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?
首先需要完成两项工作,一是解构你所处的特定社会大系统,包括宏观环境、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,从中为自己找到最合适的定位。王志纲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,策划人最要紧的基本功就是庖丁解牛。这种庖丁解牛的功夫其实就是对一个企业、一个产业、一座城市、一个区域、乃至一个国家进行解构的能力。所谓解构就是将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整体,对其结构进行层层解剖,包括这个结构的构成要素,这些要素的质和量,尤其是这些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。这是战略定位的前提。二是解构那些成功者、卓越者的人生结构——他们拥有怎样的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;然后去芜存精、去伪存真,作为参照,为我所用,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建立最科学、最优化的内外结构。为什么那些杰出人物的优秀传记作品魅力不衰,其奥妙正在于此——它们提供了一幅幅最值得参照的人生建构图。
解构与建构是对立的统一体。一方面,解构是建构的前提,没有科学的解构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建构;只有被科学解构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被建构。另一方面,解构又以建构为目的,没有建构也就不需要解构。建构的水平直接决定于解构的水平,解构愈深入、愈精准,建构就可能愈完善。反之亦然。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,只有一次次将他的玩具拆解开来,弄清其组合方式,最终才能重新将它拼装起来;其拼装的水平完全取决于他拆解的水平。
在走出王门的众多弟子中,为何华杉成就最为卓著?
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,他是一个“拆解和拼装玩具的高手”——既善于解构,也善于建构。在工作室期间,他所做的最重要、也最得意的一项工作就是,解构王志纲老师的思维方式。面对王老师把握大势、解剖问题、找魂定位的超强能力,在经历了最初的惊叹之后,他开始解构王老师把握问题时运用了怎样的逻辑、包含了哪些要素;在此基础上,建立自己的思维结构、思维模式,进而将其梳理成工作室的策划流程。此后,经过一茬茬员工的不断梳理提炼,逐渐形成工作室的“十八般兵器”。走出师门之后,华杉不仅没有丢掉从老师身上总结的法宝,而且不断发扬光大,逐渐形成一套兵剑合一的独特战法,并凭借这套战法纵横江湖。王志纲老师更是解构与建构的高手,其拆解的一个最重要对象是马克思的《资本论》,经数载之功、七遍琢磨,最终收获了一套认识世界、解剖社会的方法论。
老子曰:“天下难事,必做于易;天下大事,必做于细。”意谓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方能破解,天下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方能成功。
如何化难为易?如何化大为细?奥妙就在于先解构,再建构;把难事、大事的结构如庖丁解牛般搞得一清二楚,再依据这一结构及固有的发展逻辑,将其发展过程分解开来,然后循序渐进、步步为营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。
倘如此,天下还有什么难事不能拆而解之?天下还有什么大事不能化而成之?
评论